儿子教案

时间:2025-04-05

3我儿子一家(精选14篇)

3我儿子一家 篇1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

查看全文

我不是个好儿子(精选3篇)

我不是个好儿子 篇1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一、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组温馨的画面,还有阎维文一首深情的《母亲》,歌词中说:“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在阎维文心目中母亲就是那个给他拿书包的人,就是那个给他擦掉委屈的泪花的人。你心目中的母亲是那个什么样的人?母亲就是那个冻得浑身发抖,却站在雪地里等你的人;母亲就是那个为摘几个桃子,失足坠落悬崖的人;母亲就是那个把爱全给了你,把世界给了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贾平凹去感受亲情,体味母爱吧!

  板书课题《我不是个好儿子》

  同学们看一下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愧疚、自责、后悔。

  二、初读课文,感受亲情:

  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完全是为了我的心里平衡。”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为什么不是个好儿子”,可以这么说:因为母亲给我的爱太多了,而我却不能够回报给母亲同样的爱,所以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文章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点是表现母爱的伟大。(板书)

  三、细腻品味,触摸亲情: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不一定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看”,用心去看,去感受到的都可以。一位伟人说“不要给眼睛太多的权利,要用心去欣赏)

查看全文

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精选2篇)

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 篇1

  亲爱的爸爸:

  您好!

  你在小岛上还过得好吗?我在这里和妈妈生活得非常好。每天都很开心!

  我收到你的来信了,我知道了我栽种的那些花草,现在已经开放了,它们给爸爸,你,带来了好的心情,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爸爸,我真想赶快来到你的身边和那些花儿一起陪伴着你。

  我看了你的信,那些语意深刻的话语,会让我终生难忘。

  从小的时候,您就教育我如何踏实做人;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方向。而您给我的信中的那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则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引路牌。蜜蜂的幸福,在于把吃下的花粉都酿成甜甜的蜂蜜。去世了,给人们无穷的收获。蜡烛的幸福,在于点燃自己,牺牲自己,却给人们留下快乐的生活,一片光明。小鸟的幸福,在于守护大森林,消灭破坏树木的虫子,并且也在用歌声为大自然增添生气。它是森林的守护神……

  幸福,不在于收获,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又充实,方使人生更完美!

  我,觉得我有一个像你这样的爸爸,十分的幸福。爸爸,谢谢你教育我:“给”永远比“拿”愉快。是的,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爸爸,感谢你让我知道奉献让我心里很充实、愉快。我会记住你的话,多帮助别人的。

  爸爸,你现在一定非常快乐吧!你的儿子已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成为了一个有意于社会的人。我会努力帮助别人,爸爸希望你的身体能够早点修养好,早点回来。

  敬礼

  祝你每天都快乐!你的儿子

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 篇2

  亲爱的爸爸:

查看全文

我儿子一家(精选14篇)

我儿子一家 篇1

  妈妈怀我不到三十天开始大吐特吐,胃都吐出血来,慌忙去住院输液,一住几个月,还是止不住吐。生我后第二天,外公送来一碗猪肝面线,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还问:“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

  住院期间,爸爸每日去图书馆借五六本惊险小说供应妈妈,说是能减少呕吐次数。妈妈高卧在床,左边一握书一本一本飞快地移到右边去,不到天黑,全部看完。立刻逼爸爸再去换,可借图书馆已经关门。我还不会说话就已迷上一切机动车辆,后来发展为热爱枪支刀剑和飞车走壁,爸爸说是由于妈妈的胎教。

  妈妈的体质不好,怀孕时又吃了这么多苦头,所以我出生那天来了不少亲友看望她。姨姨从门缝窥见我被倒拎着,大喊:“是男孩!”爸爸额然应声:“糟了!”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每逢我淘气,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

  我还没出生就已有一长列名字,左边妈妈拟的女孩名字,右边爸爸拟的男孩名字。等证实我是男孩,爸爸辛辛苦苦翻字典查来的字由于太古怪,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临时决定取一字“思”,说是怀念在菲律宾的爷爷。爸爸和妈妈互相安慰,说陈思两字可谐音为诚实、沉思、成诗等十多层意思,于是皆大欢喜。

  我两岁,奶奶推我去海边散步,游客众多,有人摸摸我的脑瓜顺口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我立即应声:“诗人舒倍的儿子。”那人却是知道我妈的,又是夸奖我又是给我拍照。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告诫我:“以后不许你这样说。如果有人问你妈妈在哪里工作,就说在厦门灯泡厂。”我牢牢记住了。上了幼儿园,我兴冲冲向妈妈报告:“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的妈妈和妈妈同厂。”妈妈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厂?”咦,她自己倒忘了。

查看全文

我儿子一家(通用13篇)

我儿子一家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查看全文

《“我是你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4篇)

《“我是你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

  沈亦芳

  一、 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物特写《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它生动形象地记叙了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同雪严寒的日子里,以身作则,冒风雪,顶肝痛,挨村逐庄,访贫问苦,给穷苦百姓送温暖的事迹。课题“我是你的儿子”,是焦裕禄向孤苦老人说的话,集中表现了焦裕禄同志愿作劳动人民的忠实儿子,为人民群众尽心竭力服务的高尚情操。

  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焦裕禄心系百姓,在一夜风雪后立即开会动员县委干部下乡,热心帮助群众排解燃眉之急,雪中送炭。第二段(第4-6自然段)具体写焦裕禄同志不顾肝癌的剧痛,冒着风雪走访生活困难的群众。

  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长、区委副书记。1962年12月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自希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穷困的面貌。他身患肝癌,仍受病痛的折磨,坚持工作,被群从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在郑州逝世。成千上万的群众为他送葬。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3. 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大意。

  4. 感受焦裕禄同志与群众心贴心,忘我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