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了6道例题,3个练习和1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例1、例2、例3、练习九,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例6、练习十一,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面积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和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曾经结合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结合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利用学生对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查看全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精选3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浙江省省编义务教材十二册p,96;例3、例4

  教学目标:

  (1)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计思路: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蔬菜专业户种蔬菜”和“搅拌混凝土”,这两个材料对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体育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学多,女同学多、按人数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种方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例知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查看全文

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查看全文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6篇)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查看全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通用6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浙江省省编义务教材十二册p,96;例3、例4

  教学目标:

  (1)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计思路: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蔬菜专业户种蔬菜”和“搅拌混凝土”,这两个材料对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体育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学多,女同学多、按人数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种方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例知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