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篇1
由旺镇中心学校 孔庆秋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 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小学数学第一册《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2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小学数学第一册《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