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ɡ》教学设计(精选12篇)
《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懂寓言,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学生能流利清晰地表达阅读感受和观点,能做好合作学习阅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与人物对比中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学故事,导入新课
1、 听关键词语,猜成语。
2、 板书课题。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 回顾《陶罐和铁罐》这个寓言故事,
2、 抓事件,对比寓言角色的特点。
(1)板书
易碎坚硬谦虚傲慢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2)小结
3练习对话,明白寓意。
(1)出示对话及提示语,生说感受。
(2)去掉提示语,练习对话。
〈1〉小组练习〈2〉全班展示。〈3〉师生合作。
4.明晓寓意,总结提升。
三、群文阅读,迁移学法
引言;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寓言是一个小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在寓言的.袋子里,我们不仅仅要收获人生的智慧,更要收获阅读的智慧。 [一] 以读引读
1、师生共读《大轮船和小汽艇》。
(1)生读文。(2)集体交流。(3)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2、学法迁移。学生自由读树叶与树根
(1)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用这个寓言故事提醒自己什么
(2)小组内合作读文。
(3)展示汇报。
[二]以读引写
1、学生读水珠的教训。
2、写话完成水珠说的话。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关于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关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习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1 2 3 2 1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音名演唱
3、5 4 3 2 1元音演唱
4、1 3 5 3 1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习大切分: X X X ▏X X ▏
《欣赏》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欣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学习课文中的相似小节。
2、懂得萝卜、白菜、西红柿和马铃薯的食用部分,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勤于观察的教育。
3、学习区分:“不好吃、不能吃、最好吃”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4、进行仿写练习,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教——扶——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相似小节,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3、辨别词语的意思,并学习用“带着”“跟着”说话。
教学难点:
1、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九课《熊妈妈收菜》的生字,通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小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二、从扶到放,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第一节
1、过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听老师来读课文的第一节。
“菜园里的蔬菜都长大了,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出示: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练习:问:“带着”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领着)
读一读
能否说:“小熊带着熊妈妈去收菜”?为什么?
应该用哪个词来表达?(跟着)
请用“带着”、“跟着”各说一句话。(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小熊一起跟着熊妈妈去收菜呢?
《2、5、3》教学设计(通用16篇)
《2、5、3》教学设计 篇1
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些因素都反映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这些心理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一般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写上学情分析,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之一。“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空泛,没有针对性。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知识、不同技能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新进展,而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最新发展就是教与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了解学生的:
1.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关注,喜欢进行合作学习。他们上课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注意力比较持久,适合进行软持久的技能训练。
《5》教学设计(通用16篇)
《5》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都市精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揭示主题的写法。
2、关注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先放腾格尔的《天堂》然后导入)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还有那洁白的羊群,这才是我们人类的天堂。在那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否也有这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舒乙走进《都市精灵》,去感受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展示目标: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圈点出疑难字词。
2、圈点疑难问题。
3、⑴、现代文学馆的“一景”、“一宝”、“一幸事”分别是什么?作者对此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⑵、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北京有没有?作者对此有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样描绘在一些大都市里人与鸟、鱼、兽友好相处的画面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深入探究:
(一)、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揭示__深刻的主题。在作者描绘的'人与鸟、鱼、兽相处的众多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二)、关注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 作者说:“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你认为人类有哪些霸道行为?应该怎样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与鱼、鸟、兽友好相处?
五、梳理总结: 作者面对某些大都市成为“孤城寡人”的现状,希望人类能有“与狼共舞”的远见和魄力,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 < 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
1、看到同学们这么投入,老师知道你们是非常喜欢小艇的。谁愿意说说你喜欢小艇的什么?你是用什么样方式表达的?
把你的画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好吗?(投影小艇)
2、你们觉得这只小艇画得漂亮吗?看到这位同学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用画画的方式,表达我对小艇的喜欢之情,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板画小艇)
3、刚才你们各自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你们知道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吗?
4、这只小艇有这些特点了吗?谁愿意到这儿指着小艇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长、深、窄、翘这几个特点?
5、威尼斯的小艇真是与众不同,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小艇的呢?大家一起说(比喻)作者把小艇比作什么?(板书:像独木舟、像新月、像水蛇)
6、同样是写小艇,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句(出示比例句、点红)这三个比喻写出小艇的什么特点?(板书:长、深、窄、翘、灵活)
7、三个比喻句把小艇的样子写得又奇又美观,你能不能读出意味来表达你对小艇的喜欢之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2名)
(3)他读得有意味吗?有没有流露出对小艇的感情?
(4)那老师不定期试试看行吗?
(5)老师读得怎么样?
(6)谁再来读一读?、
(7)这个小组的同学像他这样读一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8)这么多同学想,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学习船夫一段
1、小艇行走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除了因为它的造型奇特、灵巧外,还有什么样原因使小艇如此轻快灵活呢?(还有因
为船夫技术好。出示船夫板画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