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细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细菌教学设计(通用2篇)
细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细菌》教学设计 篇1
第五单元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1课时)
教师寄语: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难点:重点是“细菌的形态和结构”,难点是细菌的生殖。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阅读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整节内容,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噢,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 细菌的发现:
(1) 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是谁?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又是谁?
(2) 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什么?
2、 细菌的形态、结构:
(1) 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们是群居生活的吗?
(2) 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
(3) 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区别?
(4)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作用是什么?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方式?
细菌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1课时)
教师寄语: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难点:重点是“细菌的形态和结构”,难点是细菌的生殖。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阅读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整节内容,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噢,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 细菌的发现:
(1) 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是谁?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又是谁?
(2) 巴斯德通过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什么?
2、 细菌的形态、结构:
(1) 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们是群居生活的吗?
(2) 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
(3) 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区别?
(4)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作用是什么?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方式?
(2)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有什么区别?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细菌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 菌
教学目标
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
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