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还使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为了避免这些,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幼儿教育
集体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中,一个固步自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容易取得成绩,更不容易融入社会这个整体。那么,如何让孩子早早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友好地与人相处?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在o-3岁期间,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让孩子不认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引导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幼儿亲子
劳动习惯-- 让孩子从穿衣做起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
一般来说,幼儿的好奇心使他喜欢自己做。我们都知道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可常常是饭菜洒了满桌,就在放不进嘴里。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劳动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长看来无异于帮倒忙。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现在有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不做一点自我服务性劳动,认为“我的任务是学习”,进而不爱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亲子教育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为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与人相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