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1.b(痛于心,痛恨) 2.a(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
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 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⑺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 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介词,拿,用。 敢以烦执事
(3) 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越国以鄙远
(5)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 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 连词,表修饰。 夜,缒而出
(3) 连词,表转折。 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3) 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 代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 语气助词,表陈述。 子亦有不利焉
(2)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 兼词,于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 代词。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