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2023-09-04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介绍卢伦的《塞下曲》六首。

  2、引出文中诗句,简单介绍"飞将军"李广。

  3、板书课题,生读题。

  4、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

  5、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

  7、出示文中诗句,学生尝试理解。自渎课文,尝试用文中语句理解。带着未解疑问进入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读课文

  1、 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  神勇无比 边境  朦胧  巡逻 疾风  警惕  搜寻 影影绰绰 猎物 惊呆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6、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7、 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了解关于李广的故事。

  4、选择卢伦《塞下曲》六首诗中任意一首课文之外的诗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神勇无比  "飞将军" )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课件出示《塞下曲》)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一)过渡:也许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但这首诗里还包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2.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屏幕显示黑夜)

  师: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说)

  (2)读中感悟。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屏幕显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害怕。

  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没有……搜寻)

  引导学生说话:

  生: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生:一阵风吹来,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

  师:什么是"搜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在搜寻中还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师:大家真会学习!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

  生:警惕性高!

  生:李广却毫不惧怕,真是胆量过人!(板书:胆量过人)

  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师: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

  师: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课件出示文字:"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理解字意。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谁能上台表演一下,表演得怎么样?

  师:前方的老虎李广看清楚了吗?为什么不等看清楚了再射?

  师: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板书:箭法超人)

  (3)联系诗句。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

  (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

  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老师读了第4自然段后就有一个感受:用个成语来说,叫"出人意料",你也有这种感受吗?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2)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所以大家全都惊呆了!

  使大家"惊呆!"的仅仅是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吗?还因为……

  什么是"任"?你能用"任"字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

  师:这真是出人意料啊!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

  生: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师: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3)联系诗句。

  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哪句诗?(课件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三、读好古诗、欣赏动画,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想欣赏一下李将军射虎的神勇气概吗?(欣赏动画)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2.学习《出塞》

  3.课外作业: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再一次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

  附板书:

  8、 李广射虎

  胆量过人

  "飞将军"     箭法超人    神勇无比

  力大无比

  教后记:本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因此,借助课文来学习《塞下曲》,要在读好诗的基础上,对照课文,进行尝试性的理解学习,我认为对古诗的理解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倡导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但对理解及体会意境的关键词语要较好地把握。例如:古诗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明”、“白羽”、“没”、“石棱”,这为学生体会李广的力大无比,做了较好的铺垫,通过对朗读的指导以及适时地情境。学生能深入体会到当时的场景,他们能把自己内心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场景。较好的通过读来表现。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2

  作者:沈芳    转贴自:太仓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48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沈芳   文章出处:太仓市实验小学【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m.diyifanwen.com】

  教学要求:

  1、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武松打虎”的故事同学们的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

  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二、理解课文

  1、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朝代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神勇无比)

  理解:神勇无比

  (3)齐读第二节

  3、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

  (2)交流

  a出示:

  (1)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胆大艺高)

  (2)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

  (3)让我们大家齐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4)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5)交流(拈、搭、运、拉)

  (6)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7)看多媒体:师生一起欣赏李广射虎的形象。

  (8)说说李广射虎威武吗?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老师做了一张简易的弓和箭,谁来表演一下。

  (9)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10)说说你的体会。(射箭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11)指导朗读。

  ①第一句用叙事的语调,语气平缓;第二、三、四三句语调稍重,重读“疾风”“沙沙”、“想到”、“警惕“、|四处搜寻”,要注意用语调去渲染当时的那种恐惧而紧张的气氛;第5、6两句语速要稍快,要读出当时的那种紧张的气氛。

  b、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1)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力大无穷)

  (2)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

  c、那白羽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1)“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了什么?

  (2) 多媒体出示箭没石棱的图画,这时在场的将士们会说些什么?

  (3)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我们不会嘲笑李广的眼力,反而佩服他高超的武艺,因为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没有一个将军能将箭深深的射进石头中,有这样高超武艺的将军镇守边关,足以让敌人胆寒。

  (4)指导朗读: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5)齐读第四节

  4、再来读读这首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就非常简单了。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前两句所讲的内容?那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后两句所讲的内容。

  (1)指名说

  (2)齐读、练习背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点击“李广其人”,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阅读文本,读后四人小组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交流读后的收获,最后推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2、学生鼠标点击“古诗《出塞》”,诗文结合,在读、看、想中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然后自由发言,也可背背《出塞》一诗。

  板书:         胆大艺高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m.diyifanwen.com】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3

  教学时我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紧紧围绕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教学。让学生寻找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表现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虽没有多媒体,但在学生独自品味、交流分享、想象体验,学生对李广的“神勇无比”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的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机会,可读,可讲,可演……让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画出射虎的一系列动作:拈、搭、运、拉。指名同学边做动作边读,通过自身动情的表演,让他们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神勇,在这个基础上把李将军射虎的情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

  像文包诗这样的课文,我非常喜欢,因为我的孩子们喜欢。我的孩子们喜欢这类课文,是因为这类课文所写之事往往浅显易懂,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他们似曾相识或早已熟背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自己读懂古诗,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本文的中心词是“神勇无比”, 我让学生找到“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这一句中心句,再请学生围绕“神勇无比”,从书上圈圈画画,寻找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表现出李广的“神勇无比”.学生找到了李广的一系列动作,于是我引导学生表演射虎的一系列动作:拈、搭、运、拉。指名同学边做动作边读,我与其他学生及时指导.通过自身动情的表演,让他们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神勇,在这个基础上读好李广射虎的动作。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

  由此可见,适当的表演仍是低、中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塞下曲》。

  2、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塞下曲》。

  2、难点:理解古诗《塞下曲》,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文,质疑问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广射虎”这个故事是根据那首诗的情节改编的?

  3、出示《塞下曲》,你能正确、流利地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读一读?

  4、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朝代。

  5、卢纶曾经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我们再完整的把这首诗读一读。

  6、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完成填空:李广是      时期的一位将领,因为他              ,人们便称他为“               ”。

  4、《塞下曲》这首诗中描绘的,就是李广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了解了李广,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齐读《塞下曲》)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

  1、这首诗有几句话?(两句四行)请你快速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前两行所讲的内容?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塞下曲》后两行讲的内容?(交流)

  2、学习第一句诗及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句诗和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划出与第一行诗描写的情境相关的句子。用“……”划出与第二行诗描写的情境相关的句子。

  3、交流

  (1)、学习第一行诗。

  a、说说划出的句子。理解“林暗”、 “草惊风”, 讲解倒装。说说诗句的意思。

  b、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c、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1、2两句话,你一定可以读得更好。

  d、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到了夜晚的松林了。你能把这种感觉放到诗句中,读好“林暗草惊风”这句诗吗?(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行诗。

  过渡: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里,将军——(引读)。

  a、交流划出的句子。

  b、出示句子,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李将军。(指导读、齐读、板书“神勇无比”)

  c、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将军夜引弓”的意思。

  d、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再来读诗,你肯定会读得更好。(指导读诗。指名读一男一女、齐读)

  4、学习第二句诗和第四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的正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情景,诗的第三、第四行是哪个自然段写的呢?

  (1)、小结第三自然段学法。“划”——“悟”——“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第四行诗和课文第四自然段,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请自学第四小节。

  (2)、交流。

  a、让老师来了解一下你们自学的成果。交流所划的句子。

  b、“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是诗句中哪个词的意思?“白羽”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c、一大早,李广的随从便出去寻找那支射出去的白羽箭,可是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d、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惊讶、力大无穷,指导朗读板书:力大无穷)

  f、从“没在石棱中”这行诗中哪个词你也可以感悟到李将军的力大无穷。(指导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g、指导读好后两行诗。

  h、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第三、第四行诗的意思吗?

  三、总结全文,背诵诗歌。

  1、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学习了课文,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齐读《塞下曲》。

  2、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塞下曲》。

  2、课外阅读与李广有关的古诗或故事。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3、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组内帮对检查

  学案5、6、7题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2(1、6号;2、5号;3、4号),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读得最快、最正确。找一两个组的6号读,其余同学、老师相机纠正指导。集体读。

  2、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组长分工),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集体交流:找一个组同学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指导。齐读课文。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齐读1、2自然段,说说“神勇无比”的意思。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2)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力大无比)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3)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射箭本领高强)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射箭本领高强——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4)结合3、4自然段,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自己说——帮对说——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5)背诵并默写《塞下曲》:自己背——帮对检查——集体检查——自己默写——改错3遍。

  5、李广的随从看到深深扎进石棱的白羽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

  说一说——自己写——小组交流修改。

  6、找出课文中带引号的句子,探究一下这里的引号在用法上有何相同与不同。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

  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引用人们对李广特别的称呼)

  树木野草发出“沙沙” 的声音。“嗖”的一声。(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或象声词)

  7、搜集卢纶的其他诗作,读读背背。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塞下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

  4.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出示古诗,指名读。理解诗意吗?

  2、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就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

  3、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讨论: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3、李广的随从看到深深扎进石棱的白羽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

  四、搜集卢纶的其他诗作读读背背

  板书:

  8李广射虎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李广射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

  1、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生字词。

  读生字词

  说几句话,用上其中的几个词

  3、这首著名的《塞下曲》写的是谁的事情? (李广)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李广是什么人吗?出示小黑板:李广是( )。

  (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将军。)板书:神勇无比 (理解神勇无比的意思)

  过渡:李光射虎的故事是根据卢纶的一首诗改编的,谁能来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评价

  过渡: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李广将军去夜巡吧!感受他的神勇无比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你喜欢的记号画出来

  (一)第三自然段

  a,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

  (2)让我们大家齐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3)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4)交流(拈、搭、运、拉)

  (5)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6)观察课文插图。

  (7)说说李广的形象威武吗?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谁来表演一下。

  (8)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9)“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嗖’的一声”,说明了什么?(红笔标出“嗖”的一声)

  (说明李广的力气很大,说明箭的速度很快。)

  (10)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如此凶猛的老虎面前,如果李广将军的动作慢了一些,会有什么后果呢?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李广将军在紧张的气氛下,射虎的动作连贯而又迅速

  b、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特别投入,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进又说得出,是聪明人的读书。不过,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李广夜巡时,为什么会以为前方有老虎?

  (1)学生第二轮自主阅读,交流:

  明确: 一是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二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出示:疾风知劲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是前方影影绰绰有动静。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

  师: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高度戒备,十分警惕,这是一位将领重要的素质。)

  (2)听范读,闭眼想象画面,感受射虎的环境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8

  一、选择读音。

  第一行选第一个,第二行选第2个。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搜寻  寻找  查寻

  2、不但 而且

  不是 而是

  三、用表示声音的词语。

  1、呼呼

  2、汪汪

  3、沙沙

  4、哗哗

  四、默写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唐  卢纶

  2、李广  西汉

  3、平明,没在

  4、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神勇无比,臂力惊人。

  五、阅读,完成练习。

  1、朦胧 拈弓搭箭 选第一个,其余选第二个。

  2、李广射虎的情况。时间

  3、    1,2句话画横线。最后一句话画浪线。

  4、警惕,搜寻,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

  1、寡不敌众,闻名于世

  2、第3句话

  3、最后一句。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9

  一、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重点)。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

  一.拼音写字我最棒

  táng dài    xún luó    jīng  dāi    dǎ liè   biān jìng  chù mō

  (        ) (        ) (          ) (       )  (        ) (       )

  二、正确读音我会选(用”---“标出)

  石棱(líng líng) 搜(sōu suō)寻   警惕(tì  yì)扎(zā zhā)进

  朦胧(méng lóng  mēng lǒng)      组(zhǔ  zǔ)成      巡逻(luó  ló)

  三、补充词语我能行。

  运足(   )(   )  (   )(   )的目光     拈弓(   )(   ) 

  (   )(  )搜寻 一(   )松林   一(   )疾风   一(   )白羽箭

  四、我的小伙伴(写近义词

  朦胧——                        警惕——         

  搜寻——                        寻找——

  五、给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疾:(1)疾病(2)痛恨(3)急速;猛然(4)痛苦

  (1)一阵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         )

  (2)周总理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                      (         )

  (3)小明的叔叔疾恶如仇。                            (         )

  (4)我们生病就要赶快去请医生治疗,不要讳疾忌医。    (         )

  2、家(1)家庭(2)量词(3)有某种专长的人

  (1)在那个小山头上住着两户人家。                    (         )

  (2)王爷爷是一位考古方面的专家。                    (         )

  (3)要想公正的解决这件事,不能只听他的一家之言。    (         )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的产生来于学生,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完成,并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11

  时间:2005年3月29日上午八点三十五分

  地点:溧阳市新昌中心小学三(2)班

  上课学生人数:43人

  一、激疑导学

  师:(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读得通顺,但没有什么感情。)

  又请三位学生读,情况一样不妙。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几位同学读得不太好吗?

  生思考,有一位举手。

  王成成:我想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师:你们理解这诗歌的意思吗?

  生:不理解。

  生:有一点点懂。

  师: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们说是吗?

  生:是。(回答大声)

  师: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就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

  生: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

  师:你们明白了没?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生:在第2、3两自然段。

  师: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

  生:故事。

  二、激趣引探。

  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在古代,人们知道一个故事,一般是从“说书人”的口中知道的,所谓“说书人“,是指一种职业,也指专门从事给别人说故事的人,一般说的是整本故事书。说书人讲故事很好听,他们能即将故事说得非常有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让人听后深有体会。你想听吗?

  生:想呀!

  师:那你一边听,一边想想你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做到吗?可以用笔做做必要的简单的记录。现在开始了。

  师:我拿一个塑料的磁带盒子往桌子上一拍,(告诉学生,这是惊堂木,惊堂木一拍,就表示请安静,故事即刻开讲。)再一拍。话说——

  (我学着说书的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讲了开去。学生听得入迷了。等我讲完,有两位学生开始带头鼓掌,其余学生马上也鼓起掌来了。)

  点评:这里以说书人的角色,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2、3两段。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目标的暗示:即像说书人一样将这个故事说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其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将这两段朗读好。但是,这样的寓目标于无形之中,让兴趣增浓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动活泼。

  三、精读感悟。

  师: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

  生:动笔整理。

  生:我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师:(惊喜地)哦,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中体会到的。

  师:请你读一读。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得还不错。)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

  (附:第一课时,我受到黄达愿的橡皮泥和小的塑料大刀。在教绳子“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两样东西用得着。便将它们从口袋里掏出来,然后把刀插进了橡皮泥的深处,于是学生自然轻松明了扎的动作和程度。)

  师:还有谁来读一读。

  生:(喊了两位,后半句都没有读好,问题出在句中的停顿上。)

  师:点拨——在怎么拔后面停顿一下将会读得更好。

  (示范后,请同学自己练习。)

  生:读得很好。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利广力量很大。这不光是你读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章写得好。如果这句话变成这样,你读读看,感觉如何?(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将士们拔不出来。)

  生:我感觉没有原文的那种气势了。

  生:我觉得没有原文好,因为如果这样说,让人感觉不到将士们为了拔箭是用尽了办法和力量的。

  师:比较得好!的确文章是用了“任……怎么也……”这个句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坚定。你也用它来说句话。

  生:今天的家作真是多,任我们怎么写也写不完。

  师:说出了作业多,很好。不过有一点不能说谎。今天家作不多吧?!

  生:这首诗很难懂,任我们怎么读也读不明白。

  师:道出了这首诗很难懂。刚才同学们造的这两个句子,让人觉得表达很坚定。现在将你造的句子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和提提建议。

  生:练说。

  师:请再次齐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

  师:请接着发表高见和体会。

  生:我体会到声音很大。

  师:哦?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你们也觉得声音很大,是吗?(生都点头)好请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声音的大小。

  生再次朗读。

  生:我觉得声音并不大。因为是“沙沙”的声音。

  师:你们一起模仿一下沙沙声。

  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沙沙声。这种声音不是很大。

  师:声音不大呀,刚才为什么你们都感觉到声音很大呢?你们可以将这段的前两句读连起来读读看。

  生读完,觉得当时周围很安静。虽然是巡逻,但是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声音的。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是呀,当时,环境安静。你来读一读吧。

  生:(个人和集体读都读得很好,已经入当时的情境了。)

  师:请继续。

  生:我觉得李广听到沙沙声,以为是老虎时,显得很慌张了。读“猛然间,李光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我从连忙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体会体会呢?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不是慌张,而是如果不连忙射的话,老虎可能会走的。

  生;老虎也有可能会朝他们扑过来的。

  师:那,这样说来,还是说明李广慌张吗?

  生:不是,应该是沉着,要是一般人,给老虎吓的手都发抖了。

  生:是呀,我觉得是他动作迅速,能够抓住机会,不愧是一位神勇的将军。

  师:确实神勇,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能动作迅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令人佩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

  生:(两位依次读,接着是齐读,学生读出了夜的静谧,情况的危急,李广的神勇,读得很好。)

  师:那,现在同学们都理解这个故事了吧。你想和老师一样将这个故事说一说吗?(多数学生说想。)你们肯定行,只要稍加练习,肯定能说得很好,争取超过我。

  生很起劲地练说。

  生:象模象样地说了起来。

  一共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他们都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随后,为了给每位同学都有说的机会,就请同学们回家后讲家人听。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故事,而且说得这样好,我想,现在这首诗也懂了,是吗?那么现在请你读,能读好了吗?

  生:(读得很好。)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师:下课。

  点评:这里还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结束教学,用意是二,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就是反馈作用,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说书“,其实就是练习有感情地诵读。

  总评:以“说书”的形式激发兴趣,以“说书”的形式促进诵读,这样的实践是故事语文的思想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包诗”,教学时打算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相信通过感情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读过《水浒传》吗?里面有个“小李广”花荣,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李广,人称“飞将军”。板书课题,简介“飞将军”的由来。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认识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情况,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飞将(jiang)军将(jiang)领平明(ming)绰(chuo)出没(mo)草丛(cong)

  三、再读课文,在正确基础上读流利

  四、再检查读书

  五、写字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诗文对照结合,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二、指读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1、指名说。古诗与课文联系,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分别讲哪句诗的含义,引导读书。

  2、读懂他“神勇无比”的句子。

  3、肯定有价值的提问,展开讨论。

  从“拉开硬弓”、“深深地”、“巨石”、“任”、“嗖”这些词中看出了什么?鼓励学生说出感受。

  射得准。夜晚,射中目标。

  他为什么会射石头?他为什么要射虎呢?

  引导再读书。夜晚,巡逻,常有猛虎出现。

  4、质疑。

  三、将古诗含义与课文联系起来

  1、暗、惊、没。

  2、读、背。

  3、理解含义。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摘抄有关战争的.古诗文。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教案 篇13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从“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李广射虎(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3、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出示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2)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多音字没(mo)],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请提问,教师随机做上标记。(学生难懂的词句:塞下曲、草惊风、引、平明、没、石棱)师评价: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你们行吗?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咨询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

  卢纶棱逻绰拈嗖扎边境声音拈弓搭唐塞惊据惕搜搭硬猎呆

  (1)自读——指名读――领读注意“塞,惊,音,搜,硬,猎,拈,棱,纶”等字音。

  (2)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3、指名朗读课文,用开火车的办法每人读一句,勾画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1)朦胧:月光不明。

  (2)疾风:猛烈的风。

  (3)巡逻:巡查警戒。

  (4)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5)搜寻:到处寻找。

  (6)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4、再读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边读边思,看看刚才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哪些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解决的。读完后展开讨论。(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点拨: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塞下曲:指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读解第一句诗。(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教师将第三句改成“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遍四处搜寻着。”让学生找出差异之处,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教师出示“警惕”一词,让学生体会原句中李广在搜寻猛虎时的小心谨慎的样子,然后教师再指导把这句话读好。

  (4)让学生读:“猛然间,李广发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影影绰绰”和“拈弓搭箭”圈出来。)①指名朗读,引导质疑: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难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拈弓搭箭”的意思:左手握着弓,右手把箭架在弓上。影影绰绰:指模模糊糊看不清楚。)②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③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胆大艺高)④继续引导质疑:同学们,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你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提问:李广射出了箭,为什么不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李广的多谋沉稳)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诗,再解读三四句,进一步了解“将军夜引弓”的结果,最后完整的朗读古诗。

  4、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引出《塞下曲》原诗。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飞将军”李广。

  第三段(第3至4自然段):具体介绍《塞下曲》这首诗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大家对古诗文的理解很不错,今后也可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改写成一段话。

  (五)、写字指导

  1、再一次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引起注意的。

  2、指导写字:搜塞

  3、(1)演示“搜”的笔顺,教师板书指导,并与“叟”“嗖”“馊”比较。

  (2)演示“塞”的笔划,教师板书指导。

  4、 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查找李广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故事,下一节课上交流。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为学生理解古诗提供了过程方法与帮助。在教学中要完成三类目标,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情感与技能培养,三是学习方法。主要通过认读、互读、组词、听写,掌握生字新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人物形象、场景形象,用自己的朗读传递出来,读到入情入境的地步。教学中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塞下曲》。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体会李广将军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

  4、指导边读边想边体会,培养语感和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1、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朗读指导,要读出语调和感情,培养语感。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体会的习惯,学会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1、预习

  (1)朗读课文数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新词,标上拼音,朗读数遍。

  (3)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好。

  (4)试着查寻李广这个人物的生平资料。

  2、词句卡片:塞塞下曲惊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拈弓搭箭影影绰绰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生字新词时,方法单一,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应重点强调,多放手学生自学。课堂中会情不自禁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以讲代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备课对学情分析不足,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