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2019-12-30

 (2)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语气词。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代词,作主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 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介词,替,给。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 介词,在……时候。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 动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