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案

2019-12-24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基本内容,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参考答案:可参看“基本解读”。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说明得生动具体的技巧 ,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试想,如果删去运用这些方法介绍的内容,全文将会显得空洞浮泛,读来味同嚼蜡。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的美,从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对称美。如第 4 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 !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 4 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 4 自然段中“— 1 的平方根是什么 ? 这可不好办 ! 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 1 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 ! 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举例略。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色,体会数字的巧妙。
3 .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60 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 360 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 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一般反映在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方面。
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内容和含义高度抽象深刻,符号也愈益丰富。
当你掌握了这些语言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精练、准确、简洁、无懈可击,更了解数学美。据说,大数学家高斯有一个思维特点,他的著作力求简洁、清晰、优美,他时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种数学讨论压缩成最优美简洁的形式”。
奇异美就是数学文化中的创造性美。培根说: “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某些奇异 ! ”的确如此。奇异美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比如,有理数稍一扩张,新数就被称为“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数就被叫做“虚”数。实数之后出现“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又有“超穷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