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放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无物以相之(xiàng)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