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
〖教学后记〗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信心十足。虽然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自我探究,但他们主动性、积极性颇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课堂是如何适应学生的学情:
高中语文第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课第一教时的开始,设计了一个“起兴” 式的开头──播放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并通过讲述让大家明白: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在激发起他们“挺身而出”进行揭露的动机之耕,用“光有热情不够, 还要有写作本领“一句话,由急趋缓,自然引导到对主题,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学习。 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 “透”,功亏一篑。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1、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上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教时的这样一种小结实际上已为在第二教时转入对关键章段句词和议论中富有哲理的警句的分析作了一个很好的过渡,(第一课时的作业就设计包括了“研讨与练习”三──分析句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