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必修一

2019-10-09


    我觉得自己在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也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我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要点〗

  对文本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写法探究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

    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学生议疑:略。

    教师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

    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