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

时间:2025-04-05

《包身工》教案(通用15篇)

《包身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查看全文

《包身工》教案(精选16篇)

《包身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能拥有她们自己。这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板书)。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二、了解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后来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查看全文

《包身工》教案(通用16篇)

《包身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查看全文

14 包身工教案(精选16篇)

14 包身工教案 篇1

  14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查看全文

《包身工》优秀教案(精选15篇)

《包身工》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查看全文

《包身工》教案(精选13篇)

《包身工》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