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恨 追述生平事迹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3、内容分析:
⑴ 文章写于事件发生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① “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 “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