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2019-04-12

教师提示后,学生明确:
①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ɡ)
②诗的节拍与节奏诵读举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ɑi”“ɑnɡ”“ɑo”“onɡ”“e”“ɑo”“ɑ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4)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5)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
2.重、难点解决过程
(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①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让学生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②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明确:(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解说: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示范,学生可根据第二诗节的分析去描绘其他诗节的内容,这样可养成自己动口动手的能力)
③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彩虹似的梦”以及那“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