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时间:2025-04-05

《杜甫诗三首》教案(通用1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查看全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通用1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查看全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学习时,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用心把握作品风格的变化,并体会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的背诵比较喜欢,但理解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应在 课堂上组织好合作与探究的活动,助其感悟诗中所含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杜甫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本课时教学目标

  能背默前两首诗歌,流利翻译,把握诗歌主旨。

  授课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两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两首诗,一起来感

  悟一下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查看全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8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学习时,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用心把握作品风格的变化,并体会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的背诵比较喜欢,但理解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应在 课堂上组织好合作与探究的活动,助其感悟诗中所含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杜甫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本课时教学目标

  能背默前两首诗歌,流利翻译,把握诗歌主旨。

  授课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两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两首诗,一起来感

  悟一下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查看全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1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 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查看全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21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1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