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2019-04-12(2)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①提问并讨论: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
明确: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该是兴奋而热烈的。
②提问:诗中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
③学生讨论: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反差又说明了什么?
出示投影:
徐志摩是个至性至情之人。他的至性至情就融化在他一生对于“爱,自由,美”的顽强不悔的追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
1921年春,徐志摩横跨英吉利海峡到康桥是为了师从哲学家罗素,虽未能如愿,但罗素的思想对其影响确实很大。罗素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
(《我的信仰》)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徐志摩在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在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曾希望中国也能生一个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宁馨儿,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可能实现他的希望。
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材料,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诗人情感的巨大反差,是他从梦想跌入现实后心里转迹的真实体现。康桥夕阳中的金柳,碧绿的水草,以及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构成的康河晚景,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多少欣慰与兴奋!当诗人“梦”回故里,祖国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解说:对本诗情感基调和主题的理解是本诗解读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应补充一些与诗人相关的资料,从对诗中物象的分析中窥视诗人的情路历程,也可提供一些其他观点供学生讨论。如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稍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再如1984年南京师大《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中说:“这首诗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一般,只是表现了一种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社会投影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现‘五四’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