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2019-04-12●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再别康桥》,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2.学习《死水》,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反讽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有以诗歌以生命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也有以诗歌奉献于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诗人的优秀作品《死水》和《再别康桥》。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徐志摩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1922),《康桥再会罢》(1922),《康河晚照即景》(1923),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2.闻一多和《死水》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歌创作主张,曾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死水》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再现了诗人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真实情感。然而,全诗只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三、具体研习《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的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那优美的韵律,那荡人心弦的画面,会带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1.整体感知全诗
(1)教师范背全诗,伴以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录像。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