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2019-03-173表演刺秦场面。
内容:学生甲饰荆轲、学生乙饰秦武阳、学生丙饰秦王、学生丁饰夏无且、一些学生饰大臣和侍卫,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理解“廷刺秦王”这段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体会《战国策》“长于叙事,精于描写”的写作特点
学编课本剧,通过表演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艺,力图让学生如临其境,使课堂气氛活跃。
一、总结人物形象特点及鉴赏方法
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在威严的秦廷中,面对着瑟瑟发抖的助手,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他的谈笑自若,慷慨赴死能让秦王狼狈不堪,让秦臣惊惶失措,让秦廷的威严不再,更让他的助手自惭形秽……
1、总结人物形象——(忠、义、勇、智……)
2、总结鉴赏方法——
①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为、神态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②在场面中分析人物。(通过分析环境及周围人物来分析人物)。
③在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 学生结合第二课时的研习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发言。
做笔记。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材料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总结鉴赏方法,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启迪深究 1、历代对荆轲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2、你怎样看待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客观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区分荆轲事迹与精神的历史影响和今天对荆轲的再认识。②要区分荆轲个人的动机与客观效果。③要区分客观上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上的具体环境。如,
荆轲作为英勇机智、济弱扶困、反抗强暴、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留传后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地作用,这是客观存在,应当受到尊重。荆轲的报恩思想是和当时保卫燕国、反抗侵伐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趋势,但秦国兼并的残暴,却又是不可否认的。荆轲采取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但也应该看到荆轲刺秦行为的实质是正义的,而当时广大人民对强权暴秦的反抗也是多种层次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阅读提供的语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分组探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自由赏析和深入探究的能力,从而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辨证的历史观点——多角度认识、理解事物。
三、拓展延伸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说出了自己评价豪杰的标准。那么,你心目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发言。 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然后各抒己见。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发言、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