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16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展示雕塑照片)
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17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 篇1
(人教版 语文 高一年级 必修一 第二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XX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通用14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
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
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
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荆轲刺秦王》教案(通用2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
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
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
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荆轲刺秦王》教案(通用2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 篇1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四)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精选10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