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2019-03-171、探究: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赴秦刺杀秦王,是件极难办到的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不论成功与否,其结果都是可悲的,故太子及宾客 “皆白衣冠以送之”,表示这是生离死别,是永诀,也以此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同时渲染了送行时的悲壮气氛。
2、探究:“易水诀别”这段文字的音乐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音乐描写使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使这一场面更悲壮,情节更感人。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的壮烈情怀。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奋、激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3、探究:由此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
明确:(不惧死,不为己)忠、勇、义(侠肝义胆,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赏析完毕,要求学生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跟上音乐节奏。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
思考问题,分组探究交流,积极作答。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学生语感。
理解“易水诀别”这段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把握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
二
课
时 三、品读13—18段:廷刺秦王 1、探究:这几段文字是如何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⑴“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勇士秦武阳,在关键时刻,竟然“色变振恐”,说明他临阵怯场,非真正勇士,和荆轲在朝廷上的表现一对照,孰怯孰勇,判然分明。这对刻画荆轲的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⑵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的情况下眼看事情就要暴露,在这生变的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又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这几句话既掩饰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的动作,表现出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神态,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⑶“刺秦”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在这一情节中、,全文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荆轲这一任务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一方是身佩长剑的强秦的君主及戒备森严的满朝文武,一方则是一人、一匕首,力量的对比悬殊。在同秦王进行的生死搏斗中,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引-起-拔-走-击”,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则“取-奉-发-把-持-逐-提”,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⑷荆轲在同秦王的生死较量中,虽身受重伤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充分显示了荆轲英勇顽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和豪迈气概。
⑸荆轲被斩以后,秦王“目眩良久”。这是以秦王的虚弱、惊恐,来反衬荆轲的威武壮烈形象。
2、表演:要求学生结合上面刺秦场面的分析,在课堂上表演刺秦场面。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合作交流。
圈点、勾画:①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把荆轲置身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及环境中分析。
②找出文中描写荆轲的句子。找出文中描写周围人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