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2018-11-02

荆轲刺秦王

从容说课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本文记述的就是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突出刻画了荆轲这一燕国武士的英勇形象。他可说是足智多谋,能说善道,且义薄云天,试图力挽狂澜,救燕国于将倾,只身深入虎穴,舍生取义,要与秦王玉石俱焚!荆轲作为英勇机智、济弱扶困、反抗强暴、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留传后世,这种精神历来被人所传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从客观的角度评价此事,就会发现,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趋势,而荆轲刺秦王实际上是一次恐怖主义的恐怖行动,且荆轲的报恩思想是和当时保卫燕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如何正确评价这一事件,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可以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辩论,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闪出思维的火花。疏通字词、积累文言词语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来完成,而有关的课文的资料、人物形象的学习与分析,叙事艺术的归纳与总结,也可以由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整理成文,在课堂上用文本课件或网页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讨论、学习来完成。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因为本文经过上一篇课文精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精读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又由于本文的人物形象的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知识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辩论发言稿,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同时收到训练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口语的效果。至于朗读法是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去搜集作者简介、课文朗读、课文内容疏通、课文字词归纳、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等内容,用网页课件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提供给各位同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开通网络连接,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有关的疑问直接上网寻找答案。最后在课堂上,用试题检测的形式考查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对本文的主要人物荆轲其刺杀行动的正义性与否展开讨论学习,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再现人物形象,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而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网络和合作学习,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