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19-03-08

。⊙这个探究题目的设置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联系具体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㈡迁移训练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文中下列位置,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

⑴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⑵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正面加以阐发。

⑶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图、“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体会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㈢研讨

问: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⒈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⒉运用喻证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神奇的论辩效果;

⒊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当然,最根本原因在于:

⒋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自负,使他目空一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取得很好的论辩效果。

问: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