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应梁惠王之邀宣讲治国之道,梁惠王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为国尽心,可是“民不加多”的困惑。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欲擒故纵”,用战争中逃跑了“五十步”而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向他说明“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接下来,孟子便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陈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
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
文章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剖析:于,对于。焉、耳、矣,句末助词。
(梁惠王)刚见孟子,便直言:我对于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从而引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尽心”之举。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劳力不足,是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成了每一个诸侯国的立国之本;争夺人力,成了每一个诸侯国的当务之急。因此,梁惠王在迫不及待地问人口问题之前,首先陈述政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了语气。口诵心惟,梁惠王的那种自矜的口吻,自诩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如在目前。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剖析:凶,谷物收成不好,此指荒年、歉收之年。河,古多特指黄河;河内、河东,便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
这便是梁惠王“尽心”举措: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采取同样的做法。
这句话当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因此,梁惠王很快便把话题转到了人口上面。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想问鼎天下,人口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砝码。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