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19-07-19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南)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尊之为“亚圣”。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三.朗读课文

正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 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则:

② 填然鼓之
鼓: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

⑤ 谨庠序之教

谨:

庠、序: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