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寡人之于国也

2019-04-04

    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剖析: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季节。胜,尽。数罟,很细密的网。洿池,指池塘。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
    孟子以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又连用三个“不可胜……也”的句式指出采取这种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便初步点明了使民加多的途径。这对于一个希望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君主来说,一定是有着很大诱惑力的。
    5.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剖析: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王道,指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了,木材用不尽了,这样,便可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遗憾了,王道也就真正开始了。
    孟子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作前三组排比句的小结,又以此结论为前提推出下一结论——“王道之始也”。这里,孟子阐明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重要措施。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剖析:树,种植,动词。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动词。帛,丝织品。鸡豚狗彘之畜,鸡、狗、猪的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无,通“毋”。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百亩的农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如何“养民”,孟子用三组排比句更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从种植、养殖谈到农业生产,与前文所说相比,显然是更进了一步。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剖析:谨,谨慎,这里有使动意味,使……严谨。庠序,古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指两个方面,“孝”即尊敬父母,“悌”即敬重兄长。颁白者,“颁”同“斑”,头发花白的人。负戴,指背负重物。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