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东西了。
“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富而后教”,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与上面合成四组排比句,将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剖析:黎民,百姓。王,读wànɡ,动词,为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按今天的语序为“未有之也”,还不曾有过这种事情。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这里说“王道之成”,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使孟子的“王道”思想表现得更为深刻透彻了。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剖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读“sì”,吃,动词。后一个“食”,读“shí”,食物,名词。检,约束。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做法,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同时,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也形成了照应。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两个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运用比喻驳斥了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将“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生动而又深刻地表明危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罪,归罪,责备,动词。岁,年成。至,到,归顺。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到您这里来了。
以此收束议论,可谓言简意赅。民有不幸,不归罪于年成,而要自我反省,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这样,才能使百姓归附。
文句与开篇所言凶年采取“移民移粟”的措施形成了照应,也是对开篇梁惠王“寡人之民不加多”一问的明确回答。
二、重点语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