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19-03-08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学生齐读5、6段,背诵。(3)朗读指导“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五、探究学习㈠探究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问: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⑴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⑵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⑶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⑷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⑸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