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19-03-08

孟子被请来魏国时,他已是七十岁左右的老者,但这位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主义者,四处碰壁后,并没有放弃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部分。⊙学生合作,讨论完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展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遭遇和最后的结局。

问:看了这样一幅社会图景,你有什么感觉?孟子描绘的这幅美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

⑵充满向往。百折不挠。坚定执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课堂小结德国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写道:“以公元前5XX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XX年到公元前2XX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孟子就生在这个时间段,孟子的思想也确实给予了不少志士人仁精神的力量。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七、作业布置

⒈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⒉背诵全文。

⒊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板书设计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