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
2018-03-27(3) 精华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脍炙人口,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 “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是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声 声 慢
(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清照 (1084 — 11557) ,号易安居士,济南 ( 今山东济南市 ) 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文章,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18 岁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位金石专家,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 南下,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传世。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片用七组迭字渲染愁苦之情。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 “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此处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作者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便赋无形于有形,把心理活动刻画得格外形象生动。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 “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开头三句,由浅人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两句说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这种“气候”,正是她哀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