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2017-08-02


  6、引用和含蓄:

    课文引用了陶渊明《挽歌》的四句话,见课文注释。就上下文语气看,鲁迅引用陶渊明诗句的意思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为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有的句子委婉曲折,意思含蓄,需要认真咀嚼。

    如:第一部分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悲痛万分的心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看似有矛盾,其实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复杂心情。

  7、比喻: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新鲜。

    “忘却的救世主”比喻人们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用煤的形成比喻徒手请愿作用不大,等等。

  8、用词准确精当: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用“浓黑”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9、学生背诵警句及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三、讲解本文熔“叙述、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对烈士的生平、死难的情况,用概括的叙述作交代;对烈士精神的赞扬和对杀人者罪行的谴责,用抒情手法;对惨案的意义及请愿的作用,则议论的十分深刻。文章第一~第五部分,以叙述、抒情为主;第六、七部分以议论、抒情为主。

  以第五部分为例:

  首先叙述了刘和珍请愿而遭到惨杀的经过,痛斥了敌人的滔天罪行,抒发了对烈士的崇敬、赞扬之情;尔后用反语讽刺,抒发了对敌人的无比愤怒的感情;最后又用议论抨击了反动派的凶残。叙述、抒情、议论三者交错进行,熔于一炉,而又以爱憎分明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写来,条理清楚,感情真挚,议论有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第七部分,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