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两篇教案
近几年我的文学活动越来越边缘化,因之热心给我贴标签的人也就少了。这是我的福气。得?以八方飞翔,四处采撷生活的花粉,酿多味文学之蜜,甘苦自择,浓淡随缘;当然蜡重蜜薄的情况也有,但没被拘囿在天鹅绒牢房里,坚持努力,总还有希望酿出一点别有趣味的新蜜吧!最近我的短篇小说,如《大家》上的《最后金蛇》、《北京文学》上的《绣鸳鸯》、《山花》上的《水锚》,以及《钟山》上的《人面鱼》,正体现着我个人的这种 “ 撕却标签任翱翔 ” 的状态。
小说家与评论家谈微型小说
王蒙:微型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
因而,它是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一眼望到底的穿透力,一种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的叙述能力。
它是一种情绪、怅惘、惊叹、留连、幽默,只此一点。
它是一种智慧。简练是才能的姐妹。微型小说应该是小说中的警句,含蓄甚至还代表了一种品格,不想强加于人,不想当教师爷,充分地信任读者。
蒋子龙:写微型小说难,难在要有冒险性,拼命追求新、奇、怪、深,追求不同凡响。"步步求险,节节求艰",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生活,它宁肯容忍偏激,也不能容忍平庸、温和。保守。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可得不可求。靠"天机偶发",突然智来、神来、情来、兴来。它是一瞬间爆发的激情、感觉、思想,是一种智慧的信息。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靠思想推动情节,而不是靠情节推动高潮。它的尖锐是被一种巧思激发出来的。它侧重表现的是思想的世界,不是外部世界,甚至也不十分推崇感情世界。因此它不太注重故事发展的外在逻辑,破坏传统的情节构成方法。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下笔如针灸,观人于微,观事于微,意境深而微,化雄奇、壮阔、崇高、恢宏为精巧。
许世杰:微型小说更要善于选材。有人说:"对微型小说来说,取材角度选准了,便是成功的基础。"虽是生活中一幅剪影。一个镜头,但只要像针灸医生选取穴位一样,撷取到"以小见大"的角度,就能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同时,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剪裁,在构思上下功夫。作者的苦心孤诣,很大程度体现于此。正由于篇幅微小,微型小说要力求含蓄,隐而不显,注意唤起读者的情绪、联想,调动读者完成作者所开始的工作。
黄子平:微型小说是通过"小形象"暗示出"大形象"而达到意义的升华。倘若赤裸裸地直奔主题,就难免事倍功半。于是微型小说对自身的超越是为了返回到自身,使自身充盈艺术的光辉。微型小说对结构的安排、字句的锤炼、文体的敏感,要求便非常苛刻,并由此达到某种诗的境界。
姚建新:因为微型小说受字数所限,所以它在结构、情节、人物诸方面往往呈现出"不全"的特点。在情节的安排上,它一般只有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只包含一个矛盾结,这个结一解开,故事也就结束了。有时,它还突破常规小说的限制,只取一端,或者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有的甚至无头无尾,只取腰的一段。但是这种"不全",并非孤立的断砖残瓦,在这"不全"的部分中,包含着一定的"完整"因素,具有"全"的统一美。文缺意不缺,体残质不残,美在"不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