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能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花,但因审美的差异和志趣的不同,对花的喜爱不尽相同。有的爱多情的玫瑰,有的爱富贵的牡丹,有的爱芳香的茉莉,有的爱傲雪的红梅……反过来,我们从对不同的花的爱好当中,也能品出相应人的追求与志趣。
二、知人论世。
三、情感朗读。
四、知识积累。
五、指导解读。
一条线索:
爱。
两种陪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三种生活态度和三种评价: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赞赏;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鄙弃;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讴歌。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
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议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次比较: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不”意识:
陶渊明认为君子的内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识: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拒腐蚀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比如偷盗、赌博、吸毒等)的能力,坚决说“no”!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良好的环境,言行举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觉得很怪异。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趋然附势,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察言观色,不随风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莲不枝的特征。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不拉帮结派,不划圈子,不搞山头,不亲近疏远,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