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目标核心指向:学会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导学过程:
一读积累:
⑴雅词:会读会释会写会用(学生自读自写互考)
⑵美句:会理解会赏析会仿写(自我陶醉式地朗读或讲给同学听)
二读提高:
⑴关于文章的结构:以听潮为结索,分为听潮前—听潮—赞潮三个部分。(善于抓文题分析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结构的能力)
⑵听潮部分的结构——三潮三图:(整体把握;划分层次结构的能力;加小标题概括提炼的能力)
落潮:海睡图
初潮:海醒图
高潮:海怒图
⑶听潮前:
①作者感到欣幸的原因。(幽静的、靠近海湾、有一个露台)(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概述潮来时候的段落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赏析的能力)
⑶赞潮
①写妻的作用。
②直抒胸臆。
三读发现:(探究美质的生成)
作者观赏海潮的独特方式是听,在听的过程中心潮与海潮起落,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所描绘出来的大海的美景使即使没有亲临过大海的人,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转换艺术:将声音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作者是怎么转化的呢?
⑴落潮:海睡图
㈠直接写海潮的声音的词句有:
① 大海上一片静寂。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㈡转化成视觉画面的语句是:
①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㈢其他段落则属于反复烘托与渲染(大小的岛、山、星星,我和妻子等的描写)
㈣这部分声、视结合,突出了大海“静寂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表现了大海和平的、宁静的美。
⑵初潮:海醒图
㈠直接写海潮的声音的词句有:
①汩汩的声音。
②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③嗥叫。
㈡转化成视觉画面的语句是:
①汩汩的声音——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②声音愈响愈大起来——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
③嗥叫——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㈢这部分声、视结合,突出了大海猛烈的美。
⑶高潮:海怒图
㈠直接写海潮的声音的词句有:
①它咆哮着。
②音响就越大了。
③响雷般地怒吼着。
㈡转化成视觉画面的语句是:
①它咆哮着——海终于愤怒了。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响雷般地怒吼着——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