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


人们常常崇拜英雄,就其功业说,可能十分伟大,但就其境界说,并非十分高尚。英雄和奸雄,虽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但他们的境界却是相同的。从古及今,有许多处世哲学、宗教信条、格言谚语,口头上都标榜仁义道德,事实上却成不了仁、取不了义,不是最高层次的境界,同样也只是功利境界。如老子讲:“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墨子讲“兼相爱”,目的却是“交相利”。基督教也说爱人是为己积福、行道德是造上天堂之路等等。道德说教并不道德。骨子里都是教人利己,充其量不过是教人以利他之手段,达到利己之目的。
功利境界虽不是什么高的境界,但也不宜过分责难。功利境界在主观上是不可取的,但在客观上并非于社会无益。于人之三不朽中,除不可立德之外,功利境界的人既可立言,又可立功。立言立功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事。因此,功利境界中的人惟恐不好名,如其不好名,则未必常作有益于人的事。才人立言、英雄立功就是以求己利、求己名为动力的。有的人甚至于求好名而不得时,故意以求恶名以扬名。桓温所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正是这些人心理状态的真实的写照。
●学习卡片
1.正音。觉解:觉,读jué;禅宗:禅,读chán;禅让:禅,读shàn。
2.明确几个词:
觉解:领悟、了解所做的事的意义。
天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
超越:越过。
弱海一瓢(学生卡片摘抄):关于“道德境界”:“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大有大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这真可以说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挑战权威(学生卡片摘抄):作者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显得过于简单。从世界哲学的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本身确实有些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项任务,但是如果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是只此一点,应该说也是欠严密的。所以这样表述似乎更为恰当:“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其实,从本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哲学”,是一个特指——中国哲学,作者谈论的主要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问题,所以也没有必要界定过于严密,而使文章显得过于学术化。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