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3.仿照前后两句的句式,分别以“哲学”“觉解”为中心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冯友兰的境界说,尽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天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铺“言语路绝,心行道断”之天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其最哲学的哲学,鼓动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理论上自成一统,实践中功绩卓著。
答案: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 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之中,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心态各异,所干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无论是求名的,还是逐利的,或者是求名利双收以成就自我一番事业的,他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共同的。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
从总体上看,功利境界的人的人生目的是为己,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取”字。但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有时必须用“予”这一手段。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有的人则“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为更利己之手段,如此等等,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都属功利境界。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