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


五、探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宇宙”是一个人文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现代汉语中的“宇宙”指的是: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可见,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就可以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圣人。
2.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而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
我们说四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人,连起码的“人道”“人性”都缺失了,如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如日本军人的南京大屠杀。还有的人杀人越货,手段残忍致极,他们以“我”为圆心,被人称为“私想家”,他们损人利己,甚至不惜残害生命来达到个人目的,他们身上缺乏最起码的“人道”“人性”,这种人被人们称为“人渣”,是社会的肿瘤、毒品。
①……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功利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往往是相融的,不可绝对化。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有着现代道德意识的学生对以上问题一定会有话可说,可以各人发表各人的见解,不必讨论达成共识。
现代社会承认行为功利,尊重个人利益,这是社会的进步,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克己复礼”,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人类也许在一些圣人能够做到,但如果违背人性而一味地追求大而空的所谓高大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难以做到,同时也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反而会败坏社会风气。
六、拓展延伸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