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案(精选12篇)
《人生》教案 篇1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瞭望攫取鲑鱼停滞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
3、词语积累。
陷阱臆测乐此不疲粉身碎骨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题解,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以及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也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在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如何理解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人生》教案(通用14篇)
《人生》教案 篇1
【设计简说】
这是一篇探讨人生问题的短文。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理解难免不深刻、本课的重点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能力,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问夹叙夹议,可考虑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读一读《人生》你会受到启迪,体会作者的感悟,你会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二、阅读活动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要做到读准字音:
落实如下词语:
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停滞、鲑鱼、乐此不疲
2、朗读要注意获得一些新知识:
用“描述了……情景,说明(表现)……格式”了解各段内容。
3、朗读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4、划出语段中作者感悟性的句子,体味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悟。
三、阅读活动之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要从整体上把握它、从不同角度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理解课文。
师:你可以从文章技法、文章结构、内容顺序、给人启迪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同学们活动、读课文、整理自己的理解。)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同学们表达见解。
如:这就是一篇夹叙夹议、层次分明的文章。
这篇文章探讨人的生命本质的问题,是关于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优秀教案(精选17篇)
《人生》优秀教案 篇1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瞭望攫取鲑鱼停滞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
3、词语积累。
陷阱臆测乐此不疲粉身碎骨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题解,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以及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也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3、在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如何理解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人生》教案(通用21篇)
《人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强精神;以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生活的强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认识自强的表现,理解自强的重要作用,明白走自强之路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自强的重要作用;2、掌握培养自强精神的途径、方法。 教学难点 人生当自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关于自强认识的思想状况;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伟人、名人或身边的自强故事及关于自强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放视频材料——小故事,大道理: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虽 然两岸的生存环境相同,但东岸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科学家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分别把它们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却只剩下3只。经过研究发现,原来,东岸羚羊所生活的环境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面对生存挑战,东岸羚羊必须使自己更强健,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议一议: 你能明了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吗?
《人生》教案(精选19篇)
《人生》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基础要求
提高要求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
知识 明白人生需要自立。 知道自立与自主的关系。 知道自立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理解自立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学会自立的方法。
能力 掌握提高自立能力的基本知识、技能与途径。 要求学生总结生活经验,学会各种自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自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依赖心理,追求自立的人生。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治社会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资源分析】 ㈠学生分析 (1)针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偏差。 现今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这在精神医学里称为“社会适应不良”,是青少年觉的心理障碍,起因主要是父母未重视给孩子“心理断奶”。 (2)针对初中学生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获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等都是社会化的内容。初中生活(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㈡教材分析: (1)框题结构及内容提纲: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通过分析自立的对立面──依赖的危害,帮助学生摆脱依赖,从而主动学习如何自立。教学资源集散地。" strokecolor="white">
《人生》教案(精选22篇)
《人生》教案 篇1
内容标准
一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培养自强的精神;以自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困难,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二)能力:努力形成自强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走自强之路。
(三)知识:了解自强的重要表现,理解自强的重要性,明确走向自强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描绘自强人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个项目内容。主要阐述了自强精神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要走自强之路,应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超越自我、在生活中磨砺自己等方面去努力。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父母、老师,当遇到失败、困难、疾病时,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不能勇敢地去面对。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强的重要表现及意义,培养自强的精神。其中分析自强者的表现和自强不息的意义即“人生当自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应注重结合大量的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和学生自身实际来理解自强精神的意义。“走自强之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列举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与自己比较,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走向自强。
教学准备
教师调查学生在成长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自强的感人故事以及生活中自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