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第一课时)


让我心动(学生卡片摘抄):冯友兰四境界说,让我顿时省悟,反躬自问我属于何种境界呢,我发觉我身上功利境界的东西太多,而且这种功利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比如与同学相处我发现自己已渐渐认可了父母的告诫,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上没有好处的朋友不要交,我们这些高三生好像都是孤家寡人,堪称“自私的一代”。对待学习目的,我们好像也显得非常成熟,那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已经溶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来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不好,就让你做一个下岗工人”;我们从小就知道周总理少年曾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克思在17岁时就发誓要“为全人类的事业而选择职业”,那时还小并不懂,现在大了,对此却感到很麻木,一点儿也激动不起来。有人说,少年正是多梦的季节,我发现我们比薛宝钗还要现实了。你改悔吧。
浮想联翩(学生卡片摘抄):精神家园——人类文明的象征,生命需求的终极所在,为了寻求它,自茹毛饮血始,人类不知付出过多少惨烈沉重的代价;为了走过它,人类不知又经历了多少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莫里哀曾不惜放弃国王侍从的头衔和“法律硕士”的学位,甘愿去当一名卑下的“戏子”;巴尔扎克则毅然放弃“大律师”的优厚薪俸,十八岁上便郑重地向家人宣布要当一名“小说家”,在父母的极度失望中,他却兴冲冲地在巴黎一间破房子里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怀沙沉江,司马迁忍受宫刑的羞辱,曹雪芹安守半生的贫贱……都是为了一个“守”字。“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大夫的诗句,真实地概括了一切精神追求者的命运和追求。为了寻找、建造并且守护人类精神家园,他们不仅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更通过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复杂关系的解答,以改善人类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及其处境,在纷扰的世界里,使之成为可以安顿我们灵魂的处所。
这是一切智者的追求,也凝聚着古今中外无数作家、艺术家辛勤的劳动,因为精神家园的追寻,总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寻找、建造已属不易,守护就更显困难。如今许多人已经吃穿不愁,却常常感到日子过得“没劲”;那些一掷千金的大款,声色犬马之外,更难免无聊、空虚,究其原因,无不在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成了一群物质富有而精神贫困的漂泊者。金钱的诱惑,物欲的刺激,更使某些人沦为了社会的赘疣:或以权谋取私,或杀人越货等等。凡此种种,都使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向社会疾呼:人们啊,请守住你的精神家园!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