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
我们把握了诗作的“隐藏”,我们就欣赏到了诗的图景、事件、情意和象征等层次的美。只不过这美是我们联想而来的,不是我们随便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种需要用一点心思的欣赏,也许不合我们欣赏一个纯美事物的习惯。欣赏纯美很容易直观感应,而欣赏“死水”这种美就要善于透过丑来看到美,这种美来得太深沉。这是一种和丑相关的关,是一种悲剧之美。我们不但看到了美的存在.而且看到了美的沉沦、美的消亡。我们欣赏它,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愉悦,而且能使我们自觉到对美应该倍加珍爱,因为,美是很容易消逝的。
这就是我发现的“死水”之美,即对闻一多诗《死水》的一种读法。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4期)
4. ` 《赞美》赏析
立源、博平
作为“九叶诗派”诗人的穆旦,在他写出《赞美》时,还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前,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他们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诗中,诗人不回避贫穷和苦难,对站起来的民族充满热爱与崇敬,发出了由衷的深沉赞美。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大众疾苦,热爱苦难中的祖国,赞美奋起的人民,这就是《赞美》在当时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重读的意义。
《赞美》全诗分为四节,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沉毅而又倔强的农夫形象以及融浸着不屈与感奋的情感,对民族的起来表达了赞美。苦难依然存在,贫穷仍是中国大地的主要色彩,但民族已然起来,这就是当时“中国最有战斗意义的现实”。所以,诗人要描绘,要赞美!
诗的第一节是对祖国广大而苍凉的土地、悠久而沉滞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他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然站起来。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描绘祖国,读者从诗句表面看到的是山峦、河流、草原、森林、村庄……要感受到的是贫瘠的祖国、沉郁的历史;至于诗人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鸭子车”……“拥抱”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则既是更形象细致地描绘祖国,又是化抽象为具象,把感情融凝为形象,情由意象中涌出,抒情深沉而又生动。而“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则暗示着“我”与“人民”是一体,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奋斗中生活着,“我”是民族中的一个。
第二、三节则把整体凝化为一个具体,诗人赞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农夫”,而他既是第一节诗中描绘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其描绘更具体,感情指向更专一、深沉。农夫的形象高大而沉毅,他像祖辈一样的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让希望与失望压在身上,历经过无数的苦难;但抗日的烽火燃烧了起来,年轻人的热情激励了他,他虽没有“演说、叫嚣”,但他毅然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尽管贫穷还是他家园的惟一景况,尽管老母和孩子们在饥饿中期待和忍耐,但他要为反击侵略者而战!没有眼泪,从不回头讥咒。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和勇绝!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这坚毅和勇绝,而一定能战胜入侵的豺狼!所以诗人“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这拥抱又融含了多少感奋、多少深情啊!穆旦的赞美是沉重、沉痛的,然而,又是昂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