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备课


诗的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更深、更广的赞美。祖国的贫穷和苦难是这样的深远、悠长,“我”——一个已然觉醒、焦盼着祖国的山河跃动、历史翻新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为这祖国的改变而等待了许多年。今天,这样改变终于出现了。于是,他也结束了“踟蹰”,猛然亢奋。民族的觉醒就是希望的火炬,火炬的点燃就是希望实现的基础;所以,诗人在全诗的最后,连用两个“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的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
全诗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深深的民族情感的抒写由于意象的密集铺排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显示了现代技巧的运用;“农夫”形象的塑造,宏博中显现着沉毅,一个民族的象征沁入人心;抒情是这首诗情感的主要载体,传达着一个苦难时代的一代年轻人深入时代的情感。诗句节拍沉缓凝重,却又回响着勃然沉沉的时代脚步声。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如回环往复的呼唤,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个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走向新生的殷切的渴盼和胸中澎涌的激情,又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技巧的娴熟运用。
(节选自《含泪的沉毅赞歌》,《中学语文教学》XX年8期)
  三、焦点争鸣
                           《再别康桥》只有一种“基调”吗
                                                     江苏/李  坚
    由于能够理解的原因,建国以来直到现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才第一次编入普高和职高语文教材。
    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稍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绪。”这个《提示》以误解的“基调”否定了诗的开头一节和最后六、七两节与中间的四节之间的感情反差。
    笔者能见到的几种高教教材,例如,1984年南京师大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也有类似的误解:“这首诗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一般,只是表现了一种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社会投影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现五四的时代精神。”
    说法不同.但同样以误解的“基调”否定了诗中的感情反差,并且作了不切实际的分析。
    诗的第二至第五节是这样写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