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学案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描写采芙蓉送给自己的心爱之人,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本文通过刻画不能送给自己心爱之人以芙蓉,表达了男女双方的痛苦,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短歌行》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逝的感慨,流露出对友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赞美。这就鲜明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2.诗人通过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以前误落尘网的悔恨及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为谁涉江为谁思
——《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探秘
这是一首表达别离情绪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夫妻或朋友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典型主题。
这首诗写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就不惜“涉江”之劳,要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这里的主人公是谁呢?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历来有各样各样的说法,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而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诗中的“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况且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短歌行》之心曲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漩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