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学案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剖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樊笼”在此处指官场。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我们当然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二、重点语段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剖析: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但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此时,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浮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样愁苦!于是声声浩叹自然产生,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所以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唱!当你读到结句时,是否感受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剖析: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时,大宴诸将,此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剖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阴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宁静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转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平淡,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无不是作者的匠心选择。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