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学案


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对象征手法,同学们并不陌生。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比如上册书我们学习的《过万重山漫想》,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未知、艰难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成为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象征这种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另外,象征手法还有含蓄的特点,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陈见解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法还能收到发人深省、引人寻味的作用。如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虽不直抒己见,却一样通过艺术化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有力的迅息、坚强的精神力量。
  本文关于黄鹂写了好几个片段,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安排,情节曲折起伏,但每个片段都蕴含着—定的意义。例如,正面表达作者观点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片段。黄鹂在战火中展现着它的英姿,实现了它的美,篇末更是借助一段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暗示了任何事物要达到美的极致必须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第二和第三个片段却是反面的,伤害黄鹂的人虽然动机、情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黄鹂造成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又暗示,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在“左”倾思想禁锢艺术的情形下,由于运用了象征手法,《黄鹂》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显得珍贵而难得。
  2.叙事明理,水到渠成
  ①散文的材料一般较多,但围绕中心组材的说法太笼统,不具体。从本文的几个片段的安排来看,是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给人—种自然而然的感觉,篇末的说理也就处于情理之中,易于理解了。
   
  ②在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议论恰到好处的使用。如本文点到为止,若隐若现,这才耐人寻味。
3.语言清新自然
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发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语言,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对黄鹂作者有两次集中的描写,一次是战火中的英姿飒爽的黄鹂,一次是被缚的、任别人玩弄的凄惨的黄鹂。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中筛选重要词语,辨别修辞方法,会体会到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写,用笔简省,用语平淡,但正是在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另外,与这个语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文言句式,音节和谐,摇曳生姿。
对仗——“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排比一一—“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
对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评价
  1.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上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本文来看,作者借助黄鹂,真实地反映了六十年代初,文学艺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束缚,不能达到极致的现状。邓小平在1979年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而孙犁在¨62年,就呼吁要为文学艺术发挥自己的极致创造理想的环境,谴责那种戕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是何等可贵。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