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学案

学习要点
1.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孙犁及其代表作。
2. 培养分析评价课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赏析哲理散文的写法,领悟写作之道。
3. 把握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重点讲解
    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抓住本文的“文眼”
内容含蓄隐晦的文章总有一两句话透露出用意,本文也是这样。本文的“文眼”有两句。一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可见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意在我们眼前立即显豁了。另一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可见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其次,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创作自由的根本观点
    邓小平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懂得这个根本观点,就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作者渴望和憧憬的“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是列宁所说的“广阔天地”吗。
    第三,要联系历史背景
    一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就容易理解那时的黄鹂为什么发着“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为什么“金黄的羽毛上映着阳光,美丽极了”。
    二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联系历史背景,就容易理解作者寄寓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感慨和向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