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2018-11-22
5、何辞为? 6、其皆出于此乎? ★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 表假设:苟 若 使 倘 即 诚 如 必 脱 表转折:然 而 乃 则 但 顾 第 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商量语气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 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 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XX高考)美锦: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 (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全国)口腹: 3.委婉的翻译 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 (2)、为求雅,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 (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 4.互文的翻译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译为: (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 (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译为: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① 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