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文言文(一)
一、基础字词
(一)通假字
《六国论》
⑴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⑵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石钟山记》
⑴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六国论》
⑴非兵不利 古义:不锋利。
今义:没有好处。
⑵其实百倍 古义:实际情况 ( 两个词, 代词, 名词)。
今义:副词, 实际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⑸智力孤危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⑹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先例, 旧事。
今义: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游褒禅山记》
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目,十一。
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⑶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⑷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连词。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古代是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进行为的处所。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伶官传序》
⑴岂非人事哉 古义:是名词“人”与动词“事”组成的主谓词组。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管理、调配等事宜。
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属官、属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