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2018-11-22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名状) 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是)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安徽) 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福建)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 (广东)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行将为人所并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其李将军之谓也? 4、无乃尔是过与?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