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
2021-03-21【11.4】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为:做
② 长府:鲁国库藏名
③ 仍:沿袭
④ 旧贯:过去的事例
⑤ 如之何:用于短语“如……何”表示“对待……怎么样
释疑解惑: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一说就切中要害?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钙质,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子骞反对违背礼制,认为应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艺术性,先是一个肯定句“仍贯旧”,接着巧妙的缓和语气,改为无疑而问“如之何”,接着马上补充一个语气坚决的的反问句“何必改作”。语言跌宕,松紧有致,语气舒缓自如恰到好处,这样容易使自己的言论得以顺利采纳。
第二课时
【14.25】
基础知识归纳:
① 夫子何为:“何为”应该是“为何”,宾语前置句式
② 寡其过:寡,减少
③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节解析: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错误,但未能做到。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谦虚谨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啊!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践履笃实,光辉永驻,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话既谦虚又简约,家臣越是这样,越能见主人贤德的修养。使者是个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辞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复赞美道:“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
【7.15】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为:帮助
② 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推让君位而先后出走。这里自贡借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试探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位一事的态度。
③ 求仁而得仁: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这样说。
④ 求仁得仁,又何怨:宾语前置
章节解析:
卫国国君辄即为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14.8】
基础知识归纳:
① 草创:写草稿
② 讨论:研究议论
③ 行人:官名。负责出使外国
④ 修饰:增删字句
⑤ 润色:指加以文采
章节解析“
裨湛、子羽、子产、世叔,这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这四个人在写作方面各有所长:裨湛长于草拟,世叔长于探究,讲义理;子羽长于修饰,作剪裁;子产长于润色,加以文采。郑国出台辞命,经四位贤人之手,集四人之长,审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应对诸侯,鲜有败事。
孔子以赞美出台辞命这种用人方法,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集思广益,各取所长,付诸实践,益于成事。
【15.41】
章节解析:
本章节是孔子的言语观。“辞达”是通情达意,不尚文饰辞藻,朴实无华,唯达意即可,说话说的准确,一语中的。
释疑解惑:
孔子既说“辞达而已”,又赞成郑国外交辞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饰,不矛盾吗?
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郑国在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长期活在夹缝之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需要严密周详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书时,需要十分慎重,这对我们我们现在也有启示作用。